两会关注民生,我们关注民生背后的问题
2007-03-01 09:28:59
2007年“两会”前夕,新华网“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调查显示,新“三座大山”分别以76%、65%和50%的得票率位居前列;而关注度已连续两年位居第一的“股市走势如何”排名首次垫底……
民生问题再成关注焦点绝非偶然
民生问题成为胡温主政以来每年两会的焦点绝非偶然。因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那就是“居民储蓄过剩导致的投资过剩和消费不足”。诚然,中国老百姓偏好储蓄是传统习惯,但是主要还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的落后导致的对于未来的预期不佳(传统习惯因素也是由于中国社会历来的贫富差距过大所致)。因此,尽管政府、学者早就看到了中国经济的病根,却无法从政治体制改革层面上拿出根治的药方,而只是就经济问题说经济问题,其结果显然是“事倍功半”了。
而从2004年以来,在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过程中,所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现象,其本质不过是国内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突显而已。以2006年的宏观调控为例。这次的经济过热,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推动起来的,而地方政府之所以有能力推动经济过热,就与政治层面的问题有关。比如我们目前对政府官员的选拔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那种看重经济指标、做表面文章、注重政绩工程等不良倾向。正是在这种思想下,一些地方政府盲目上马了许多新项目。可见,如果改变对官员的选拔体制、考核机制,就可能对改变地方政府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今年两会将有实质举措保障民生
这项开始于1月24日的网上调查显示,“加快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以绝对优势居于关注度的首位。其中,93.6%的被调查者对医改 现状“不太满意”,超六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改应加强“打击药品回扣、降低药费和医疗费”;74.3%主张新医改方案应“以政府主导,加强医疗药品计划价格控制,达到医疗公益效果”。“防止房价过快增长,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难’”和“治理教育乱收费,解决‘上学难’”暂居关注度的第二、三位。而对于房价持续高涨的原因,26.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地方政府对调控措施执行不力,22.7%认为是开发商和中介机构囤积房源,哄抬房价。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于3月5日正式开幕,16日闭幕。会期十二天,较过去三年每年为期十天的会期增加两天。与此相适应,全国政协十届第五次会议也将日程延长为十二天,即3月3日下午开幕,3月15日上午闭幕。这一届是1949年以来,时间最长的两会,民生问题成为最高层最关注的问题,重头问题《物权法》的审议料在3月8日进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将进入更加具体的行动落实层面,多项新政将浮出水面。本次人代会会期引人注目地延长两天主要是由于本次大会有多达十一项重要议程,内容较往年增加。从目前整理的今年两会政协委员提案及人大代表议案来看,相当一部分都是有关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而这些实际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难点与重点。因此,民生问题不可避免的成为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而今年春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分别到了辽宁和甘肃则是为3月人大政协的讨论订出一个框架。
解决民生问题无法一蹴而就
可与预见的是,由于国内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不到位,既有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不仅在2006年后期难以产生落地效应,而且将在2007年将继续成为推动国内投资增长的政治因素。在政治体制改革到位前,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冲突将会伴随着后续国内行政体制改革而加剧,地方政府乃至整个地方政权将对与中央政府为贯彻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而实施的经济集权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效应。
反映到中国社会中,便是令人担心的阶层冲突越来越激烈。
中国目前的社会阶层还没有完全形成阶级意识,没有成为自为的阶级。从这个意义上说,现有阶层之间也就不可能有自觉的阶级斗争。但是,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阶层间还会有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有时是很激烈的。激烈阶层冲突经常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反映到中国老百姓的茶余饭后的谈话中,便是两极分化严重,社会治安恶化、失业、农民负担、“新三座大山”,贪污腐败,权钱交易等现象。
在第三次改革大讨论中,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两侧,有两个思想派别进行着激烈的论战。右侧是自由主义,左侧是新左派。我们不能说“新左派”是社会不公正的专职批判者,但可以说,如果社会状况良好,也许不会出现“新左派”。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中国普通百姓中产生了对毛泽东的怀念。他们已经忘却了毛泽东在世时的恩恩怨怨,把毛泽东升华为一个象征社会公正的符号。与此同时,老百姓对近年来新崛起的上层社会采取不认同的态度。
由于民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协调,这就注定民生问题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