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用品接力涨价彰显反垄断不力
2012-04-18 13:40:39 来源:兰瑞环球
从4月起,宝洁旗下的海飞丝、沙宣价格已上调10%-20%,飘柔、潘婷等也有提价计划。作为日化行业"风向标"的宝洁涨价将引发行业内其他品牌跟进。与此同时,同为行业巨头的金龙鱼、福临门开始年内首次上调食用油价格,奶粉等民生用品也在涨价。国家发改委已约谈了涨价的食用油企业,要求把涨价幅度控制在一个稳定合理的价位之间。不过在业界看来,企业敢不敢涨价不在于政府的价格管制,而是企业的市场地位决定消费者是否买账。
日化用品、奶粉、食用油等商品与公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些重要的民生用品年年涨价,无疑极大的加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负担。由于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绝对垄断地位,消费者除了默认涨价的事实,很难通过改变购买选择来影响企业的涨价行为。
如果涨价确系成本上升所致,那倒也能理解。但很多行业巨头的涨价显然并不是正常的市场行为。带头涨价的金龙鱼食用油、洋奶粉、宝洁日化用品等都处于行业垄断或相对优势地位,其涨价行为并非都是成本提高所致,也有利用垄断优势牟取暴利的可能。特别是洋奶粉,年均涨幅已超过15%,远超正常范围。今年1月1日起,婴幼儿奶粉进口关税下降了一半以上。洋奶粉的成本本该有所下降,大幅涨价的结果显然与成本无关,而与其市场地位有关。如果不是占据垄断优势,怎么敢动辄提价?
《反垄断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价格法》规定:"经营者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
但这些法律条款现实中很少得到落实,难得有受处罚的,也多是民营小企业。外资巨头因此被处罚的好像还没有先例。去年,联合利华被罚款200万元,也是因为"散布涨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而非操纵市场价格。要是直接涨价也许就不会收到罚单了。这与欧美对行业巨头的操纵价格行为动辄上亿美元的罚款实在不能比。反垄断及物价法规形同虚设,主管部门监管不力,显然是外资巨头们敢于年年带头领涨的重要原因。
对民生用品的涨价潮,需要的不是国家发改委的约谈,而是监管部门的反垄断调查和物价检查,这才能防止行业巨头们串通涨价或随意提价。如果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也能对宝洁和金龙鱼开出上亿元的罚单或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还有人敢这么肆无忌惮的乱涨价吗?
很多时候,油价上涨都是民生商品涨价的最好借口。这也提醒发改委,提高油价要格外谨慎,别总是"涨多跌少",陷入一面四处约谈稳定物价,一面却在调高油价推动物价不断上涨的双重困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最近说,"我可以明确地讲,成品油价格每次到上调时,都非常慎重,并适当延后;每次下调,只要条件一成熟,马上下调,从没有延后过一天"。那现在离3月20日油价上调已超过22天,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也下跌超过了4%,已到了油价调整的"窗口期",怎么还不降价?难道是要等国际油价再涨回去吗?油价一降,很多企业也就没了成本上升的借口。比约谈的效果好多了。
油价成本也要透明,不能让"三桶油"大赚昧心钱,去买天价酒、天价吊灯和豪华住宅。毕竟我们用的油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国内的采油成本没上升多少,怎么能一直参照国际油价涨呢?如此定价机制不仅公众难以服气,客观上也给了"三桶油"频繁提价的借口,并导致其他行业竞相涨价,坑害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