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国改革尚需“中流击水”

2008-01-28 10:00:47    

2008年又将是中国改革“十分重要的一年”。随着去年底十七大和今年初两会的召开,中国的改革进程开始进入“下半场”。与此同时,多年改革中积累的问题和矛盾正不断恶化,其中有些已经逼近临界状态,如果近期不能有效扭转局面,这些问题和矛盾将引发更大的危机。而近期备受世人关注的大部制改革则是破题所在……

2008中国改革的关键之年

2008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用胡锦涛主席的话来说,要“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回顾总结”,这种总结如果真能深入进行,将可能对今后的改革有产生重要影响。

回顾本界政府的执政历程,前五年给人一种思想清新、作风务实,但行动比较保守,放不开手脚的感觉。因此,从主客观条件和整个大形势来看,后五年将比前五年更重要,更有可能得到一些收获。

对于这五年来说,今年将是重要的布局之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改革措施,就需要在今年开始布局并着手推行,否则将可能来不及完成。另一方面,十七大之后,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干部相继上位,各级的新班子逐渐成型并开始运转,这将奠定今后五年各项工作的“组织基础”。

近期,在各级新班子登台亮相的同时,似乎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言论和观念。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能不能使这种新意保持下去,逐渐形成风气并改变官场的生态,使那些开拓进取、勤奋务实的人有所作为,而不再备受制肘,甚至被逆向淘汰,这将决定今后五年这支“干部队伍”能走多远。因此,今年的开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今后五年的成败得失。

十七大已经为今后的改革提出“新要求”、“做出全面部署”。今后工作就是要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把“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但是,十七大提出的大多只是一些目标,例如反腐败、党内民主、科学发展,等等。至于要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要采取什么具体措施来突破瓶颈、化解阻力、破解难题、推进改革,十七大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中国的改革从来就不缺乏目标,缺乏的是实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有效的方法、细致的手段、扎实的行动、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魄力。在这种意义上,十七大以后的积极行动无疑比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本身更为重要。

30年历程改革面临难关

回顾三十年来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在那些比较容易取得成效的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那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例如政治改革,则采取了回避、绕行的办法。如今,容易做的事情都已经做完了,剩下的都是这些深层次的核心难题。在现行体制框架下可能得到的发展成果,这些年几乎都已经悉数收获了,而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就不能不触及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和矛盾。在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改革已经面临关口,想往前走,就再也无法回避难题了。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拖延,很多矛盾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结果又引发了新问题。例如,贪污腐败、分配不公问题的长期发展,造成了贫富悬殊的恶化和弱势群体的抗争,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种抗争当前已到了相当急迫的程度,可以说已经在逼近临界状态。如果近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开始扭转贪污腐败、贫富悬殊、执法不公的恶化趋势,那就可能出现难于预料的局面。

再“杀开一条血路”

因此,今天的改革不但向前看面临难关,向后看也没有退路。如果再不直面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难题,再不奋力突破深层次的瓶颈,不但改革无法向前推进,各种矛盾的积累还会危及社会稳定,危及已经取得的成果。换句话说,再不去处理这些难题,这些难题就可能要来“处理”中国。

三十年前,面对文革后动乱、贫困、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中国改革的开拓者们喊出了“杀开一条血路”的口号。今天,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也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大有希望。但与此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却面临关口,遭遇难题,期待突破。面对着这样的形势,今天的改革者同样需要有“杀开一条血路”的魄力和勇气。

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没有踌躇犹豫、抱成守业的机会了。虽然,现在的形势与三十年前大不一样,但是,困难一点也不比当年小。当年要对付的,是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是长期动乱后几近崩溃的经济困境。今天的改革者所面对的,则是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碍,是旧体制的深层矛盾给改革造成的困难,是各种矛盾和问题长期迁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当年所需要的更多的是魄力和勇气,今天则还需要有开阔的眼光、高度的技巧、充分的耐心和坚强的毅力。当年改革刚刚起步的时候,只是站在河岸上试水,尚可“摸着石头过河”,万一出现问题,还能退到岸上。今天,改革已经到了河的中间,水深流急,也没有了退路,唯有奋力前行,别无选择!

大部制改革是破题所在

在此大背景之下,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即将召开,今年的“两会”备受国际舆论关注,在于两大新看点。

其一,这是中共十七大后首次政府换届的“两会”,多位新任政治局常委、委员将出任新职,多位副总理级要员将功成身退。如新任常委李克强料将以常务副总理身份辅佐温家宝处理国政,新科政治局委员王岐山料将以副总理身份主管金融,现任副总理、“铁娘子”吴仪等将告别政坛。

看点之二是新一轮机构改革将推行“大部制”,多个部委可能撤销、合并、整合,职能也将出现新一轮大调整,如坊间盛传的设立大交通部、大环境部、大能源部、国家发改委将被“瘦身”,等等。

严格地说,真正意义上的大部制改革,始自朱?基就任国务院总理之初,他不仅精简合并了许多工业部门,而且提出要把航空、铁路、交通系统合并为运输部,由于当时存在着具体困难和各种阻力而未能成功组建大运输部门。至2003年温家宝接任总理,遂把国家计委、经贸委与体改委合并为国家发改委,将原外经贸部、国内贸易部以及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的部分职能整合组建商务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果说,前两届政府只是对大部委制的探索实验,那么今岁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也必当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

一、大部制改革首先要考虑从哪些部门下手

实践表明,当代立体式的交通运输依照运输方式设置各自独立的部门,实在难以适应建设高速度、高品质综合运输体系的需要,尤其导致铁路、水运等绿色运输方式发展滞后;能源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缺乏一个统一管理的独立部门,也不适应建立现代能源产业的要求;促进互联网、电话网、广播电视网三网的融合,曾纳入“九五”、“十五”规划,也写入“十一五”规划,但由于管理职能分散,至今未能实现。

据悉,能源、交通运输将是首批大部委制的实行单位。能源关系经济大局,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在内,涉及广泛,如果统一管理更能提高在平衡供给需求方面的效率。曾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将卫生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国务院中医药管理局整合为一个“人口与健康委员会”。而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体系,应当也在组建大部制范围之内。不过,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属适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方向,对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发挥重要作用的行业监督机构,并非需要合并的政府部门。

尽管这一管理模式在国外有比较成功的经验,但是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究竟能不能十分有效,建立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哪些阻力,都是值得关注的。比如,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就更加重要;在执政党的机构设置方面,如何与政府的大部制进行对接,不重复、重迭?在大部制管理模式下,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应该在机构的建设方面,如何加强对大部权力的监督和控制等。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大部制改革是一步到位,还是逐步改革?首先选择在哪些领域改革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认真思考。

大部制改革的方向,终至会涉及涵盖到党政、人大等系统,须要考虑党的权力和政府权力的对接。过往,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联动作战,颇具成效。还有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台办、中央外宣办和国务院新闻办等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设置,皆表明如何进一步整合党政部门,系大部制改革中应该研考的问题。因此,将行政体制改革方案纳入政治体制改革方案之中,从国家权力结构上进行调整布局,才会更长远。显见大部制牵动着国家整体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改的推进,真正的大部制改革恐怕难以完成。

二、大部制改革下一步的难点在于如何保障权力监督

在重构政府权力和运行模式的同时,如何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为大部制改革的权力监督提供保障是一大关键,这可能是下一步机构改革的难题。

大部制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在部与部之间,让有些部门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部门专门行使监督权。二是在一个大部制内部,机构的功能要进行分化,有些机构专门行使决策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执行权,有些机构专门行使监督权。这类似于国外政府机构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执行机构内部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弹性管理。比如《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后,财政部是政府采购政策制定机构,但不是执行机构。执行权交给设在国务院办公厅下、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代管的国务院政府采购中心。这样就把决策和执行分开了。

三、大部制改革的阻力在于被强化的部门利益

大部制改革的最大阻力,仍然是多年来被强化了的部门利益。过去所谓“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集团化”,导致政府运行成本太高、效率太低,甚至把部门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通过改变组织形态的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等问题,加以抑制。不过还有人担心,大部制改革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聚积为集中的部门利益。如果一个部门变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显然,大部制是否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十分关键。
此外在大部委内部,决策、执行、监督机构如何合理设置,权力如何划分?至关重要。专家认为,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大部制改革很难一步到位,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物件广泛,外部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的结合。

大部门体制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是加强权力制衡、廉政建设乃至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惟机构改革涉及面广,难度不小,对经济社会影响较大,各方面都很敏感。必须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经过充分研究、科学论证和周密部署,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