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当前反恐切忌百密一疏

2008-07-25 09:43:56    

7月21日上午,昆明发生的两起人为蓄意的公交汽车爆炸案,引起了国际媒体对奥运会之前大陆社会治安问题的关注。想起新疆3月份挫败炸机阴谋,7月份新疆警方打掉五个预谋破坏奥运的恐怖团伙,我们发现,公共安全问题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特别是在奥运会即将举办的形势下,这个问题尤显重要而紧迫……

昆明爆炸案喊醒全民反恐意识

7月21日上午7时10分和8时10分左右,昆明市两辆54路公交车先后在潘家湾公交车站台和人民西路与昌源中路交叉口发生爆炸,共造成2名乘客死亡、14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22日,昆明市公安局发出公告:对提供线索破获21日发生的公交车爆炸案的群众,将奖励人民币10万元。23日上午,昆明市公安局发出二号公告,公示了“7•21”公交车爆炸案的最新进展,嫌犯当天所携炸弹的手提袋得到确认,警方将悬赏金额提高到30万元。

公安部和省市领导对案件如此高度重视,民众之所以如此震动,皆因此事发生之场所与之息息相关。于民众而言,昆明事件的恶劣之处就在于,公交车的爆炸让每一个百姓都感同身受,让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暴力、恐怖和死亡的威胁。事发之后昆明全城出租爆满而公交多为空车的现实,就是这种高度惊恐之下的激烈反应。

从昆明一小时内的两次连续公交爆炸案来看,除了“目的性”还有待警方进一步调查外,其他已具备一些恐怖行为的特征。具体定性,有待官方明确答复。但无论如何,这种恶劣的人性爆炸案,给人们和城市都造成了莫大伤害。昆明爆炸案迅速喊醒了全民反恐意识。

日常公共安全审查有待反思

不管施暴者行此暴行是何目的,但观其所择之场所与下手之对象,不难推断出其制造事端的目的当在于报复社会抑或挑衅社会。毕竟,这类针对公共安全所进行的暴行是最容易击垮民众心中之安全感的,亦是最容易制造恐慌之手段。正因如此,法律才对此类犯罪定性为“极端恶劣”,并给予严惩。我们在等待施暴者接受惩处的时候,亦需对一些问题做出思考,以期最大程度地通过此事防患于未然。

其一,我们对于爆炸物的管控是否得力。众所周知,爆炸物对民众安全威胁巨大,因而历来政府对于爆炸物的管控都十分严厉,但此次昆明事件是否说明在爆炸物的审批、销售、运载、使用等环节上还需进一步加强?

其二,公共场所的日常安保是否存有有效机制。尽管各个城市之中有着众多的巡逻警察在保证民众安宁,但是,对于公交车这样的特殊公共场所,我们是否有一系列完善的保障措施?尽管因为公交的流动性与人员复杂性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安保,但艰巨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令人失望的是,至今尚未听说国内哪个城市有专门针对城市公交的防恐防暴类安保措施。

其三,民众是否都有维护公共安全的意识。公共安全最终还是要靠民众来维护,如果每一个民众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时刻关注那些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那么此类恶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试想,如果在不法之徒实施暴行的任何一个环节能有人多个心眼,那么这样的事还会发生吗?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在谴责凶手之后,这些思索值得我们的公共管理部门与每一个公民深思,唯有妥善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最大程度地杜绝类似惨剧的重演。

爆炸案暴露风险社会管控危机

蓄意将定时炸弹(主要成分硝酸铵)绑在前排乘客座位下引起的爆炸,这种平常可用做化肥,迅速处理后“摇身一变”可成炸药。犯罪分子将炸药装在两辆公交上,逃过安保人员,并且引爆,击痛了公交的软肋,同时暴露出了城市的某种脆弱。

从杨佳袭警到瓮安事件,再到昆明公交爆炸案,这些偶发性事件中,蕴藏某种必然联系。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城市的应急机制不足,有危险也存在潜在风险,折射出社会的管控危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U•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概念,并明确区分危险和风险。危险可直接刺激感官,而风险则“一般不能被直接感知”。昆明公交爆炸案的危险显而易见,而风险则是整个城市公交的安保危机。若再按照英国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外在风险”和“人为风险”理论,我们可以清楚获知,外在风险有规律可寻,人为的风险则无防范经验可鉴,难以预测。
昆明公交爆炸案来看,就属于后者。这种“人为”并非简单固化为人实施的行为,而是暴露出城市进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因为“人”不到位而表现出来的危机预警和监控机制欠缺,整体反映出的则是整个城市的一种潜在危机。
风险管理已成为每个国家重要的公共政策议题。美国“9•11”后,大大提高应对风险的成本。全世界到美国的人都需进行更严格检查,看似麻烦却提高危机处理能力。以“生命第一”,“安全优先不方便”为准则的风险社会理念,对处理社会管控危机大有裨益。

目前,我国也进入了“风险社会”,对安全的需求增长迅速,但足够的风险治理能力相对滞后,应对风险的机制尚不健全,表现出了处理风险的能力还不足。这,应是昆明公交爆炸案给我们的启示,并揭露出了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同时也是为今后应对风险社会的管控危机付出的“先期成本”。

每个城市,都应以此敲响警钟,提高城市潜在风险的危机意识,完全应急机制,才可能避免城市因突发事件激起的悲伤和阵痛。

手持“防恐手册”全民参与反恐

公安部反恐怖局17日印发了《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就发现、识别和应对恐怖活动和恐怖分子列出了39种情景,指导公民如何及时发现涉恐嫌疑迹象,在面对恐怖袭击时采取正确措施规避危险,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和互救知识,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程度。有关部门在防范恐怖袭击的问题上,尝试采取内外一致的公共策略,可谓慎重思虑之后的明智抉择。

公共危机管理是公众课题,当然离不开公众参与,要走“内外一致、官民同心”之路。印发有关的防范手册,显然是一条捷径。从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到南方水患,无不提示有关部门除了组织力量集中抗灾外,平日有针对性地编修防范指南、教育民众不可或缺。面对范围广、种类多的公众场合、公共活动,有关部门面临着专业力量有限,监控视野无限的矛盾,而危机最有可能在最薄弱的链条上爆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尊重民间的自发与自觉,充分调动民智、发挥民力,无疑是上佳选择。要获得民众的支持,必先取得社会的理解。把问题和答案都提交给民众,让民众知道危险可能在哪里,引导大家有效地自我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失,也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还可能会收到“集思广益”的意外礼包。当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防范措施要依靠民众,取得民众的配合与支持,需要合理平衡安全与生活便利的关系。
政府与公众携手,将构成对抗恐怖危机的最有韧性的防线。期待公安部此番动员民众参与反恐的工作思路,能在奥运之后成功延续下来,并扩展到更多的公共管理行为中去,像汶川地震救援时的公共管理那样,为我们的社会发展积累和发酵更多的进步因子。

奥运当前反恐切忌百密一疏

昆明发生的两起公交汽车爆炸案,引起了国际媒体对奥运会之前大陆社会治安问题的关注。任何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恐怖袭击行为,理所当然会遭到社会舆论和公众的一致谴责,无论是不是针对北京奥运会而来,制造恐怖袭击的凶手都将受到法律严厉的
制裁。

从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提前一个月进入临战状态可以看出,这一届奥运会的安保工作的份量远远超出以往,除了北京主赛场之外,还有其他五个分赛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安保工作的难度。昆明不属于奥运会赛场范围,但恐怖主义的袭击目标不会只是集中在奥运会赛场所在的城市,可见,尽管安保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百密一疏的状况无法避免。可见,提高警觉,防范恐袭,也是奥运主办城市和赛场之外其他城市,地区的首要任务。

海外媒体高度肯定这一次云南和昆明当局,对于连环汽车爆炸案新闻处理和信息公布的及时,透明做法,第一时间公开信息,主要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消息,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控制措施,与以往的某些地方,刻意封锁消息,部门反映迟钝,应急处置滞后相比,有值得赞许的明显进步。

我们未必就把所有的公共治安事件都往奥运会靠,但也不能对安保问题掉以轻心,反恐安保不仅是执法部门的事,也是盼望安居乐业的所有百姓的事,公安部17日印发“公民防范恐怖袭击手册”,也被视为具有全民动员提升反恐意识的积极举措。香港是北京奥运会唯一一个境外分赛场,即使在平时,也很难在全球性的打击恐怖主义活动中置身事外,人们担心香港或将成为北京奥运会安保工作的“软肋”,并非只是杞人忧天。
如临大敌也没有什么错,反恐最忌讳的就是百密一疏。

奥运安保我们没有旁观者

 “9•11”事件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多次强调,奥运会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因而,奥运会召开前夕,主办国提高安保风险等级已成惯例,凡举办过奥运会的东道国都会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而举办过奥运会的东道国也都曾遇到程度不同的安全警告,中国也不例外。国际刑警组织秘书长诺布尔曾在北京举行的奥运安保国际大会上说,针对北京奥运会的暴力活动的风险的确存在。

在奥运会的历史上,有过两次恐怖袭击的流血惨痛事件。当前对付恐怖主义,是目前所有国际重大活动都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对于各种潜在风险各国政府都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从新疆3月份挫败炸机阴谋,7月份新疆警方打掉五个预谋破坏奥运的恐怖团伙这些情况表明,公共安全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特别是在奥运会即将举办的形势下,这个问题尤显重要而紧迫。
北京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但是一些境内外恐怖势力、蓄意破坏公共安全事件分子,把这看成了他们搞恐怖、图破坏的好时机。如果我们在思想上麻痹,在管理上宽松,只会给这些人以可乘之机。惟有细化优化各项安保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把奥运安保工作做得更严密、更得体、更深实,我们才能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

由于北京奥运比赛城市分散,奥运安保覆盖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北京奥运会共有北京、天津、上海、沈阳、青岛、秦皇岛和香港七个赛场城市,相互间距离遥远,而奥运安保工作在7个城市同时展开,哪个也疏忽不得。在青岛奥帆赛场,奥运安保更是扩展到海上,对可能的水上、水下攻击,都进行了全方位预防。同时,由于近两年“疆独”、“藏独”势力不断叫嚣要暴力破坏奥运,奥运安保工作也适时向全国范围内扩展。不久前,新疆警方就在乌鲁木齐破获了企图破坏奥运的东突恐怖主义团伙,这说明奥运安保的工作绝不是仅限于奥运赛场那么简单。

奥运安保工作,没有旁观者。昆明公交爆炸事件等还表明,奥运安保工作并不只是北京的事,也不仅是奥运赛事承办城市的事,它同样是全国各地的事。我们应当树立奥运安保工作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各地做好各自地域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是真正对公众的安全负责,为平安奥运做出贡献。对于破坏者来说,他们可能在客观上会因赛区的安保工作紧、制造事端难而转向安保工作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因而,全国其他地方若不重视这个问题,或重视得不够,就极有可能被这类人抓住机会制造事端。
公共安全维系你我他,我们也不仅仅是要理解安全保卫工作的繁难与不易,更应当尽己之力参与其中。提高安全意识,对各种可疑人与可疑物保持警惕,及时为警方提供协助,这样我们的安全网就会更牢固一些。从而,有特色、高水平的北京奥运会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