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转私”到“私转私”私募临洗牌

2011-04-19 11:23:49    来源:亚太博宇

从“公转私”再到“私转私”,经历暴风骤雨般急速发展的中国阳光私募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近日,有着“中国巴菲特”之称的但斌成为业内焦点,他所在的深圳东方港湾核心团队一分为二,总经理但斌和董事长钟兆民“分手”,钟兆民出走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其实私募“分家”并非新鲜事,今年以来,多家知名私募的核心成员都有流失的状况。经历“公转私”、“券商转私”后,私募或许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私转私”,而且名气越大,分手概率越大。分析认为,私募行业并非凭一己之力就可以进行的,需要多人多资源的配合,因而一家新私募公司的成立必须有几个骨干,他们之间分工不同,而且股份也有别。这类公司在规模小的时候利益关系也许比较容易协调,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持续扩张,难免出现种种矛盾,因为彼此股份接近,团队之间的摩擦也相应加深,如果内部机制未能及时进行调整,这种关系不可能持续太久,一旦时机成熟,私募分家将是迟早的事。随着私募被社会广泛认可,来自公募的基金经理、来自券商的人士纷纷选择转投私募,但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又有了变化,从“公转私”变为了“私转私”。我们认为,这标志着私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私募已经走过蓝海竞争的阶段,目前进入更加残酷的红海阶段。投资者在投资时更加挑剔,而私募内部对于投资策略和公司发展的方向也都出现了各自的想法或者分歧,因此,无论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私募经理而言,这个阶段的特征具有大环境的背景。在红海阶段,私募面临着重新洗牌,而私募的分家也许是重新洗牌的一个前兆。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