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修编规划只是一场圈地的开始
2011-06-08 10:44:10 来源:亚太博宇
规划期限至2020年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施行仅六年,就要寿终正寝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透露,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有媒体评论称,欧洲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变,而国内的城市往往是一届领导一个规划,城市规划跟着开发走,丝毫不见规划的法律严肃性和战略前瞻性。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作出解释,"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所以这将是一次大修编。"然而,对总体规划修编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建设用地规模是否已被突破,规划委员会并未提及。一般而言,规划期限的人口规模和人均GDP指标被突破,不会直接导致规划重修,因为在建设用地尚有节余的情况下,能够承载更多的人口与GDP规模,实乃高质量城市化的表现。只有建设用地规模被突破,才构成重修总体规划的理由,因为城市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城市建设布局和调整土地利用,建设用地一旦告罄,规划便失去意义。过去三十年间,十年重修一次总体规划,不是北京独有之现象,它乃是中国城市化的"特色",并相伴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地不够用了,卖完了,地方政府就会通过总体规划修编,从中央政府严格控制的"地根"里,获取新的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国务院规定,规划人口与用地指标有着对应关系,规划人口越多,用地指标越多。于是,做大人口规模成为地方政府修编规划时倾力而为之事。然而,目前,北京市的公共服务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的状况未获缓解。在总体规划调整城市结构目标落空的情况下,北京,这个人口已近2000万的巨型城市,将如何运转?另外,北京市水务局日前披露,全市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缺水形势异常严峻。如此捉襟见肘的资源条件,还能支撑怎样的发展规模?难道总体规划的修编,只是意味着又一场建设用地指标博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