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机器人信号”等待政府回应
2011-08-04 10:18:03 来源:亚太博宇
自2009年频陷"自杀门",随即加快向内地转移沿海生产基地步伐之后,全球最大代工企业富士康一度从大陆传媒中"淡出",人们也渐渐把富士康遗忘。然而,就在上周五,其掌门人郭台铭,在深圳参加富士康万名员工街舞晚会上用近乎漫不经心的语调披露:未来3年间,富士康将增加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目前富士康有1万台机器人,明年将达到30万台,3年后机器人规模将达到100万台。这些机器人主要用在喷涂、焊接、装配等流水线工序,取代人工劳动力之后,富士康生产效率将大幅提高。一旦实现了机械手与人手之间一对一的置换,对于在大陆20余城市共有120万雇工的富士康,至少可置换出50万个以上的雇工岗位来。对于郭台铭,这个置换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谓一石数鸟: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不待言;工资集体谈判、员工维权这些个大陆媒体紧盯的"麻烦事"甩掉一大半;员工"四险一金"、集体宿舍、文化娱乐、吃饭洗澡等样样要现银的"刚性负担"也卸掉不少;而大量使用机器人信息的传播,还额外增加了"内地富士康"们向所在城市政府索取更多优惠政策的议价能力。对于以引进富士康为荣的各座城市的政府,尤其是"自杀门"后动用了超额政策优惠手段,费尽心计请富士康"入瓮"的城市政府,招商成功的过分喜悦无疑因此而倒吸了一口凉气。现如今,不论沿海还是内地,地方政府都在高喊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机器人信号"对内地后发展城市提出了新的警示:单靠抑或继续过度依赖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吸引沿海产业向内地落户的发展思路,已面临"郭台铭"们的挑战,在这种新挑战面前,内地无限度"优惠招商"曾经带来的发展"时空"正在变"短"和变"窄",而可以预计的是,更多在华外资代工企业也将步富士康后尘,走上提升生产效率压缩雇工数量的新途。这是各地政府在发展与转型纠结中已然面临的又一个棘手矛盾。若再跳不出粗放式、低水平发展的窠臼,新旧矛盾的纠结将越结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