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
2011-09-19 13:16:58 来源:亚博联合咨询上海经济分析师 黄 峥
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状态下,从中国自己内部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无论中国政府有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国经济结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转变……
全球化均衡化正进一步发展
目前的经济危机下,正在发展的变化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发展重新变局非常厉害。经过这次危机后,全球化是在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倒退。现在发达经济越来越多地走向高科技、高精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把重化工业、成套设备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到了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在进一步扩大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把低技术制造业延伸到了发展中国家,五年前耐克鞋都在中国生产,今天耐克鞋全部在越南、泰国和印尼生产,整个产业链在变化过程中,新兴经济作为当中一环需要往上走,占有新的价值链、获得更高的价值空间。同时也面临如何将低档次的制造业转移出去,而不是死守这一块。在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变局中,重新定位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仅在于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而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去年年底,第一次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体GDP总和占全球GDP的47.8%,这是第一次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能够在全球经济总体中比重达到一半对一半,其发展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0%,去年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对全球新增消费总量贡献超过73%,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已经从发达经济移向了新兴经济。
增长重心的转移并不仅仅在体现在GDP数字上,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世界需求结构、贸易结构、资本流动范式都会随之变化。未来国际贸易重心将转向南南贸易,而全球资本将更多地向新兴经济体流动。当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占全球经济17.8%时,它只拥有全球金融资产的19%,钱总是跟着利润、增长走,当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资金离开发达经济,流入新兴经济。这意味着真正的全球化正在形成。
国有经济放大不利长远发展
金融海啸造成了两点后果,一是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升了很多,但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可能出现了不太顺利的情况。整个金融海啸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美国、欧洲的公营经济相对于私营经济在放大,因为市场经济不行,很多地方都要靠财政政策、靠货币政策,有人说现在美国搞社会主义比中国更厉害,但中国的情况也是,相比三年前,很多公立机构拥有的资源比民营拥有的相对多了一倍,这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也对势在必行的经济转型形成了挑战。
事实上,国有经济若良性发展则利国利民。因为良好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表现在数量上,又表现在质量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国有经济的数量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这两种变量来表述。国有经济的绝对量是指国有经济在产值、固定资本占有额、利税额等方面的总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绝对量必须保持上升趋势,为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国有经济的相对量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或比重。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相对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削弱。因为当前国有经济相对量的下降和质量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国有经济的质量如何,在宏观上表现为其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在微观上表现为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国有经济要增强控制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可以说提高质量是国有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但目前可以看到,中国现在的能源效率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八分之一,打个比方说,人家用一桶油生产的产值,我们要用八桶油去生产,如果中国人做“美国梦”,一个中国人和现在一个美国人使用的能源相等,那么全球的能源加起来只够供应给中国人用的。对于很多资源的需求,不单是人数多少的问题,这已经是一个效率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获得额外的政策支持过多、政企不分、以及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致使中国国有经济的效率极其低下却没有改革的动力。
百姓收入决定经济调整成败
中国企业面临最大变化是全球经济格局根本变化,体现在增长重心从发达经济移向了新兴经济、全球制造业发生重大变局、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三个方面。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已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需求增长停滞不前,迫使中国必须改变原本以外需为主导的产业机构,充分发掘内需,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结构性改革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需求,特别是出口的境外贸易需求不再强盛时,怎样从内部的需求寻找,从内部的供给寻找发展动力来推动整个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内需主导的核心问题是老百姓有钱了才能消费,这样才能走向消费主导,而为了使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判断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归根到底是看老百姓收入是否增加,直接工资所得是否增加,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转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中,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在全球格局下中国寻找全球战略定位必然的结果和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使得整个产业利润空间提高,使得就业人员收入提高,也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经济模式从外需追求走上内需主导。
外力倒逼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2011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调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跟随西方需求起舞的历史:“西方需要鞋,于是我们发展了制鞋工业,西方需要电冰箱,于是我们发展了白色家电业,现在西方的需要没有了,‘跟谁走’成为一个新问题。”发达经济体拥有10亿人口,而新兴经济是30亿人口,这10亿人口有比较低的增长,或者是没有增长,它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基本不变,它对全球消费需求的总量在缩小;但30亿人口的人均收入在不断增长,所以它对全球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这也显示出当今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即当出口的境外贸易需求不再强盛时,必须从内部的供给寻找发展动力来推动整个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已经转移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由这提出的巨大挑战在于,新兴经济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发达国家需求引导自身的产业发展节奏。中国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在于必须更快地解决自身原有的问题。金融危机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国内金融改革则显得相对滞后,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对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包括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利息成本等多项企业成本都在明显上升,这在历史进程中是必然的。与其与必然上升的成本苦苦搏斗,企业更应该拓展视野,向新的“蓝海”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更多地去想如何用“开放的、系统性的创新”来面对目前的危机。
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年往高端走得非常厉害,中国的挖掘机、中国的公路设备、中国的新能源设备、中国的造船业、中国的医疗设备都走得很快,客观上来讲,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也走得很快,中国向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走得也非常快。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无论是出于政治上维稳的需要来提高民生,还是出于国际市场的转变需要拉动内需,对内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根本支撑点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简单看来,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状态下,从中国自己内部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无论中国政府有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国经济结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转变。
全球化均衡化正进一步发展
目前的经济危机下,正在发展的变化是全球制造业的发展,全球制造业发展重新变局非常厉害。经过这次危机后,全球化是在进一步发展,而不是倒退。现在发达经济越来越多地走向高科技、高精尖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把重化工业、成套设备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到了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在进一步扩大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把低技术制造业延伸到了发展中国家,五年前耐克鞋都在中国生产,今天耐克鞋全部在越南、泰国和印尼生产,整个产业链在变化过程中,新兴经济作为当中一环需要往上走,占有新的价值链、获得更高的价值空间。同时也面临如何将低档次的制造业转移出去,而不是死守这一块。在全球制造业的重新变局中,重新定位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不仅仅在于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而新兴经济体增长较快。去年年底,第一次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体GDP总和占全球GDP的47.8%,这是第一次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能够在全球经济总体中比重达到一半对一半,其发展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达到了70%,去年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对全球新增消费总量贡献超过73%,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已经从发达经济移向了新兴经济。
增长重心的转移并不仅仅在体现在GDP数字上,随着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世界需求结构、贸易结构、资本流动范式都会随之变化。未来国际贸易重心将转向南南贸易,而全球资本将更多地向新兴经济体流动。当新兴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占全球经济17.8%时,它只拥有全球金融资产的19%,钱总是跟着利润、增长走,当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时,我们可以看到大规模的资金离开发达经济,流入新兴经济。这意味着真正的全球化正在形成。
国有经济放大不利长远发展
金融海啸造成了两点后果,一是把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提升了很多,但另一方面是,中国整个经济改革可能出现了不太顺利的情况。整个金融海啸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中国、美国、欧洲的公营经济相对于私营经济在放大,因为市场经济不行,很多地方都要靠财政政策、靠货币政策,有人说现在美国搞社会主义比中国更厉害,但中国的情况也是,相比三年前,很多公立机构拥有的资源比民营拥有的相对多了一倍,这对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也对势在必行的经济转型形成了挑战。
事实上,国有经济若良性发展则利国利民。因为良好的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既表现在数量上,又表现在质量上,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关键。国有经济的数量可以用绝对量和相对量这两种变量来表述。国有经济的绝对量是指国有经济在产值、固定资本占有额、利税额等方面的总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绝对量必须保持上升趋势,为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提供坚实的基础。国有经济的相对量是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或比重。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经济的相对量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削弱。因为当前国有经济相对量的下降和质量的提高是同步进行的。国有经济的质量如何,在宏观上表现为其布局和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在微观上表现为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讲,国有经济要增强控制力,不仅需要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可以说提高质量是国有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但目前可以看到,中国现在的能源效率是美国等先进国家的八分之一,打个比方说,人家用一桶油生产的产值,我们要用八桶油去生产,如果中国人做“美国梦”,一个中国人和现在一个美国人使用的能源相等,那么全球的能源加起来只够供应给中国人用的。对于很多资源的需求,不单是人数多少的问题,这已经是一个效率的问题,中国的国有企业获得额外的政策支持过多、政企不分、以及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致使中国国有经济的效率极其低下却没有改革的动力。
百姓收入决定经济调整成败
中国企业面临最大变化是全球经济格局根本变化,体现在增长重心从发达经济移向了新兴经济、全球制造业发生重大变局、科技革命正在兴起三个方面。全球经济增长重心已从发达经济体转向新兴经济体,发达经济体需求增长停滞不前,迫使中国必须改变原本以外需为主导的产业机构,充分发掘内需,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动力。结构性改革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需求,特别是出口的境外贸易需求不再强盛时,怎样从内部的需求寻找,从内部的供给寻找发展动力来推动整个经济增长,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内需主导的核心问题是老百姓有钱了才能消费,这样才能走向消费主导,而为了使老百姓有更高的收入,判断经济结构调整的成败,归根到底是看老百姓收入是否增加,直接工资所得是否增加,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转向内需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全球化的格局之中,中国经济结构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在全球格局下中国寻找全球战略定位必然的结果和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使得整个产业利润空间提高,使得就业人员收入提高,也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经济模式从外需追求走上内需主导。
外力倒逼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在2011夏季达沃斯年会上调侃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跟随西方需求起舞的历史:“西方需要鞋,于是我们发展了制鞋工业,西方需要电冰箱,于是我们发展了白色家电业,现在西方的需要没有了,‘跟谁走’成为一个新问题。”发达经济体拥有10亿人口,而新兴经济是30亿人口,这10亿人口有比较低的增长,或者是没有增长,它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基本不变,它对全球消费需求的总量在缩小;但30亿人口的人均收入在不断增长,所以它对全球需求的影响是巨大的。事实上,这也显示出当今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即当出口的境外贸易需求不再强盛时,必须从内部的供给寻找发展动力来推动整个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的增长重心已经转移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由这提出的巨大挑战在于,新兴经济体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由发达国家需求引导自身的产业发展节奏。中国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在于必须更快地解决自身原有的问题。金融危机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但国内金融改革则显得相对滞后,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倒逼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
全球经济结构变化对企业经营带来巨大影响。包括劳动力价格、原材料价格、利息成本等多项企业成本都在明显上升,这在历史进程中是必然的。与其与必然上升的成本苦苦搏斗,企业更应该拓展视野,向新的“蓝海”中寻找新的增长空间,更多地去想如何用“开放的、系统性的创新”来面对目前的危机。
中国制造业过去几年往高端走得非常厉害,中国的挖掘机、中国的公路设备、中国的新能源设备、中国的造船业、中国的医疗设备都走得很快,客观上来讲,中国的高速铁路技术也走得很快,中国向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走得也非常快。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无论是出于政治上维稳的需要来提高民生,还是出于国际市场的转变需要拉动内需,对内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根本支撑点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简单看来,在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状态下,从中国自己内部发展的阶段来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不可避免,无论中国政府有没有做好准备,或者是否愿意,外力正倒逼中国经济结构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