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笼如何才能坚固

2013-01-24 11:10:28    来源:兰瑞环球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纪委会议上提到,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中国共产党对规范权力的制度建设是有历史延伸的。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六十多年前,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提出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新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笼子论"的提出,使我们的认识再向前迈出了一步。共识,只有成为从上到下都认可的观念,才具有进一步改革的推动性。

权力总是倾向于扩张,从小政府扩张至大政府、全能政府,从公共服务领域扩张至私人和市场领域,在没有碰到制衡和监督之前,其是不会停下脚步的。对于权力自身而言,当然是越大越好,然而对于使用权力的人,却未必是一件幸事,因为人的智识有限,无法驾驭与庞大权力画等号的庞大责任,却能闯下与庞大权力同样画等号的庞大事故。对于此,中国人最有记忆感和历史发言权。为权力划一道边界,边界一边,权力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而边界的另一边,是权力不能逾越的雷池,如此,个人和市场都将有明确的预期和确定性,从而大幅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本。笼子的意义也正在此。

笼子有很多,但惟有两种材质做成的笼子才可以锁住权力,一种材质是制衡,一种材质是监督。在中国,权力明显导向行政权力,作为立法机关的人大相对而言弱小许多,对行政权力的制衡有限。很多情况下,行政部门自己给自己立法。因此,人大的职权亟须得到强化,首当其冲的职权,就是财政预算和决算的审议监督权。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大对此可以讨价还价,而不是照单全收。事实上,只有做到了对政府的钱袋子有发言权,行政权力才算是得到了制衡,同时也得到了监督。监督分好多种,既有纪检监察的监督,亦有新闻媒体及网络的监督,两种监督是互不可少、互为犄角的,而后一种监督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威慑力也更强。

这个能够将权力关进去的制度笼子,任重而道远,但任何进步不都是跬步积累出来的吗?不封道不清场的八项规定,也许就是那只南美洲的蝴蝶。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