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审计工作卓有成效

2005-01-11 14:51:26    来源:亚太博宇

 

 

在2004年12月29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国务院办公厅提交了26页的报告。报告对半年前的“审计清单”进行了“反馈”。半年前,审计署李金华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十届常委会所做的3000多字的“审计清单”中,涉及8宗工程及征地案件、7宗金融大案,十多家中央部局及国家级企业牵涉其中。其中包括“长江堤防隐蔽工程虚报水下抛石量,多结工程款1000多万元;淮河流域9县套取灾区群众建房补助资金1.36亿元;国家体育总局动用中国奥委会专项资金1.31亿元兴建职工住宅”等案件。

据了解,这份整改报告中,对“审计清单里的每个问题几乎都有了‘说法’”。与此同时,“审计清单”中发现问题的,已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222起,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涉及完善的各项制度规定共计87项。整改报告除了对整改进行数据总结外,还对“审计清单”中涉及的重大案件进行了详细“回复”。其中,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问题,已经共查出21名触犯刑法的违法犯罪人员,有7人已被判处有期徒刑;收受礼金数额较大,或对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不力的10名严重违纪人员,分别受到开除留用察看一年、行政撤职、行政降职等处分。

审计署此前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审计公告时,曾附相关单位的整改意见,但这个整改意见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态度”。相比较之下,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人大提交的这份整改报告,则更多地体现为“行动”。不仅如此,这也是国务院首次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审计查处问题的整改报告。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国家对“审计问责”开始了大“动作”。

正像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表示,去年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为历年最好,审计监督效果更加明显。据悉,2004年1到11月,全国共审计9.5万个单位,查出各类违规问题经过处理后,可增加财政收入245亿元,减少财政支出8.8亿元,已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1165件。由此可见,审计工作的作用功不可没。从统计情况看,2004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结果明显好于往年。截至去年10月底,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已上缴208亿元,滞留闲置资金已拨付239亿元,上缴率和拨付率分别达到73%和98%,上缴率比上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222起,比上年增加139起,已有754人(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比上年增加209人(次)。

审计公告制度是把“双刃剑”

2004年,审计署在较大范围内推行审计公告制度,发布了11个部门单位和3项专项资金的审计公告。一轮轮公告让老百姓认识并熟悉了审计署这个年轻但铁面的部门。不过,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反复告诫全国8万审计人员:“审计公告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审计公告制度要求审计公告中披露的事实必须百分之百准确,审计定性处理必须客观公正,审计之后的整改必须得到公众的认可。它意味着权力与责任同样重大。正是意识到了责任的重大,审计署副审计长令狐安提出,审计署在2005年将全面推行“审计质量年”活动。

审计署提出,审计公告在公告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公告时要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一并公布。令狐安表示,审计公告制度将逐步推行,首先公告的是审计机关受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作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工作报告,以及各部门根据审计披露问题如何有效整改的报告。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财政资金基本建设项目、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国土管理和文化卫生事业等重要事项的审计结果也应优先列入日程。要加强对公告内容的审核把关,公告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公告时要将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情况一并公布。审计机关受同级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要得到政府批准,影响重大的审计结果公告要提前听取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李金华则表示,到2007年,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力争将所有审计和调查项目的结果全部对社会公告。然而,“公告是原则,不公告是例外”,审计公告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5年审计署将给公众怎样的期待?

日前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透露,2005年审计部门将突出六个重点,继续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审计部门将继续加大对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审计力度,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特别是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审计。这六个审计重点是:重大投资项目、政府预算执行、金融机构、专项资金、国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从今年开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扩大到地厅级。今年,审计署将初步选择投资较大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拟统一组织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城市失业保险基金、城市住房公积金、国外援助项目资金等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

重大投资项目直接体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和重点。今年,审计署初步选择投资较大的高等级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目的是揭露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违法违规问题,检查违规征地、拖欠工程款、截留克扣农民征地补偿款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效果。

政府预算执行审计逐步转向以支出审计为主。今年,预算执行审计将继续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审计署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高度重视对政府部门的审计,特别是对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要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审计,对重要部门要组织专门力量连续审计,促进规范财政财务管理,合理有效地分配和使用财政资金。

金融机构审计瞄准银监会农行。去年,审计署组织对华融、信达、长城和东方4家资产管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进行了审计,发现案件线索38个、涉案金额67亿元。今年,审计机关将继续加大对金融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关注金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揭示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审计署除对银监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外,还将组织对农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损益审计,地方审计机关也将积极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审计。

专项资金审计继续关注群众切身利益。今年,审计署拟统一组织对青藏铁路环境保护资金、农村卫生资金、城市失业保险基金、城市住房公积金、国外援助项目资金等进行审计和审计调查。各地除完成审计署统一组织的项目外,也将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抓住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国企审计确定11户中央骨干企业。去年,审计署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行情 论坛)集团公司等10户中央企业的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审计,揭露案件线索8个,涉案金额16亿元。深化企业改革,是今年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根据中组部的委托,审计署将对11户中央管理的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和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到地厅级领导干部。去年,各级审计机关全面推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和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开展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截至去年11月底,完成了对2.3万多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查出违反财经法规金额342亿元、损失浪费金额36亿元。有关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给予免职、降职、撤职1396人,党纪政纪处分96人,移送纪检监察机关351人,移送司法机关147人。

从今年开始,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将扩大到地厅级。审计署表示,将继续做好对省部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配合,着手研究制订《经济责任审计条例》,进一步规范审计的范围、对象、内容、程序及审计成果的运用等,推动经济责任工作稳步发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