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到底该不该产业化?

2005-09-29 10:31:36    

 

国家发改委近期公布了今年以来的全国价格举报六大热点,教育收费赫然列于首位,老百姓普遍认为“现在供孩子上大学太难了”;教育部副部长张宝庆近日则是频频亮相各种媒体,向人们解释“教育产业化”以及大学生贫困问题;与此同时,一部分专家对“教育产业化”仍持支持态度。中国究竟该不该“教育产业化”……

 

中国教育该不该产业化?

 

    政府认为:教育是产业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事业作为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归属于第三产业。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国家为什么要认可教育是产业呢?源头就在于我国的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政府的逻辑是,国家财政有限,不可能拿出足够的钱投入到教育中,因此应该举社会之力量一起办好教育,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将教育看成是一种产业,因为产业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经济效益,也即意味着,如果社会资金进入教育产业是允许有回报的。

   

“教育是产业”≠ “教育产业化”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公布之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鼓励社会办教育,民办学校近些年在中国的兴起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方式的市场化都很好的体现了政府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的教育、公民的素质提高以及经济的发展都是有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教育产业的另一面:

 

1 义务教育也高收费,甚至乱收费

 

近年来,各地到处出现一些中学和小学对学生高收费,甚至乱收费的行为,严重损害了义务教育之名。主要表现有:农村中小学乱收费突出;捐资助学费与入学挂钩;借办强化班、提高班、特色班等名义收取高额费用。

 

2 购买力计算,我国大学生支出世界最高

 

2004年中国城镇居民年平均纯收入和农民年平均纯收入9422元和2936元,因此,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而这没有考虑到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从该角度所进行的测算表明,目前我国的学生在大学里的教育支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

 

3 高校乱收费现象严重

 

即使在学费等规定支出已经很高的情况下,中国的很多高校还乱收费,实在是“雪上加霜”,在伤口上撒盐。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院校自定标准、超标准收取学费、住宿费、择校费等;自立项目收费;提高标准收取住宿费或社会化公寓收费质价不符等。

 

4 大学盲目搞建设并且违规行为不断

 

借着高校扩招的名义,各地大学大搞基建,但很多大学并不注重建设风险。 2005年5月,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对南京、杭州、珠海、廊坊4个城市的“大学城”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初步发现两大问题:一是违规审批和非法圈占土地问题突出;二是“大学城”建设贷款规模过大,存在偿贷风险。

 

以上这些列举的这些近年来出现的主要问题其根源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于将“教育是产业”的概念进行了曲解:既然教育是产业,那么教育就应该产业化。曲解后加以利用的结果就是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必须说明的是,“教育是产业”并不等同于“教育产业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是产业这没有错,但必须明确的是,教育是一种特殊产业,并不以牟利为其最终目的。如果说义务教育也产业化,在中国的现有情况下肯定会有很多孩子上不起学,那义务教育还是义务教育吗?但同时,MBA教育收那么多钱是不是合适?合适,因为MBA教育并非是公共产品,政府并不需要为此买单。举了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教育在现阶段不能完全产业化,不应该在其涵盖的所有领域都实现产业化,笼统的谈或者实践“教育产业化”将使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丧失。

 

反对高校现阶段将大学教育产业化

 

现在究竟是谁在喊“教育产业化”?就是那些中国的公立高校们,看看前面所举的例子就知道了。这种将大学教育在现阶段也产业化的倾向是极其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目前的大学不能实行教育产业化呢?

 

触目惊心的高校贫困生现象

 

目前中国的现实是,全国共有240万贫困大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也就意味着在5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是贫困生。而如前所述,中国大学生的支出是世界上最贵的,普通老百姓都难以承受如此重大负担,何况贫困家庭了,很多父母一到开学就开始犯愁。

 

而对于一部分实在筹不起学费的贫困家庭,父母们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又不愿看着孩子没学上,只好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让我们来看看几个触目惊心的例子。今年高考,因为家境贫穷,沈阳的一个女孩虽考上了大学却只有含泪放弃,而她有病的母亲为了给孩子省钱而自杀;广东的一位父亲为了能给孩子凑足上大学的钱竟然选择了抢劫,在抢劫过程中他杀死了一名老太太,以致造成了两个家庭的不幸……

 

 这样的例子近年来已不是什么稀奇事了,对此,很多人士担心,高校高收费甚至乱收费以及贫困家庭上不起学的现象很有可能引发社会震荡。

 

不能简单照搬西方的“教育产业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市场化倾向和特征越来越明显,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主要理论依据来自于经济学对教育投资的分析。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19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垄断,由于对其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约束,无论从经济从社会还是从教育上看都是失败的,因为它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学校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均不负责。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是走市场化的条件。但这种理论依据存在的假设是:一是要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中形成市场观念;二是要形成取代免费集体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三是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生产者机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所有的机构(无论私立还是公立的)均是独立的和竞争的企业,社会无论是对私立的还是公共的机构都应一视同仁。并且,这里还有一个隐含前提,即这些国家都已是很好的实现了福利的国家。

 

对于这些假设,中国的环境是否满足?中国能对私立的或是公共的机构一视同仁吗?完备的市场竞争和机制中国有吗?

 

这些我们都没有。情况更糟的是,贫困生如此之多,还有众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甚至连学也上不起。

我们可以就一下字在中国的大学也实行“教育产业化”吗?我们的大学领导究竟是什么样的思维?

 

我们必须对现行的“教育产业化”反思,尤其是高校的“大学教育产业化”现象。教育部虽然一直反对“教育产业化”,但其在制定收费和界定“教育产业化”内涵方面的不得力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的那些“作为”与教育部也脱不了干系,而且,作为主管部门更应该作出检讨。

 

“教育产业化”既不是天使,也不是妖魔,它本身是中性的,对其正确的理解将使教育真正走向理性,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为社会多贡献人才,真正促进人的发展。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