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两会”让民生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2008-03-05 09:41:08
3日下午,全国政协11届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两天后第11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也将召开。纵观近年来的情况,民生问题都是“两会”最大看点,但今年“两会”对民生问题的探讨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将更激烈、更深入具体。探讨民生问题的细节是必然趋势,也是公众所期待的———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地方两会不拘形式务实求是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两会”,无论是全国的“两会”,还是地方的“两会”。人们对“两会”的关注热情表明,一方面“两会”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民生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老百姓对“两会”有了更多的期许,希望更多的民生问题能在不同级别的“两会”上受到关注,得到解决。2007年出现了一系列影响社会格局的大事件,所以今年两会的议题与往年相比,又有一些新的变化。众所周知,任何会议的会风问题多少会影响到会议质量,会议程序的合理与否、民主氛围的热烈与否等都会影响到会议效果。而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的地方两会上,涌现出一些令人称道的现象,值得全国两会借鉴。比如,在今年的广州两会上,就出现多名委员“抢”话筒的现象,“现在我们进行即席发言,请发言人注意把握发言的主题和时间……”大会主持人话音刚落,几十双手“唰”地举了起来。而抢话筒行为本身,就是对民主的推进、对民生问题的关切。而年近七旬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吴青,可能是中国最难“对付”的人大代表之一。 因为爱提意见,有人说吴青“咄咄逼人”,她自己也多次自嘲是“刁民”。 而她至今已连续二十二年被选民选举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她当代表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我要保障公民的利益,因为他们的每一张票决定我当不当选”。
广州及其它一些地方的两会都呈现出如敢言、观点多元化等特点。有不少可借鉴的地方,如广州市政协副主席郭锡龄“炮轰”铁道部抗灾不力,这种不拘泥于两会现场讨论、敢于发射远程“导弹”的现象很利于两会民主氛围的形成。而铁道部在及时回应时与郭锡龄的“交火”,更能让人看到民主化提速之快。希望类似的远距离“交火”能成为全国两会的一景。
解决民生问题匹夫有责
由“华南虎照”引发的政府公信力问题,由“大部制”改革引发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由许霆案引发的银行与司法问题、由“钉子户”现象引发的私权保护问题等,以及北京奥运会、社会保障、贫富收入差距、户籍和居住证制度、通讯漫游费等的调整、银行收费、个税起征点调整、食品安全等,都是公众所期待的问题,这些问题既希望在两会上展开激烈碰撞,更希望在会场外、两会后继续展开热议。
从广州两会反响来看,少些“温暾水”多些“火药味”更利于问题深入解决,更能赢得公众赞誉,只要是为民请命,“火药味”再浓也不会伤人。“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冻饥声”,代表委员能够关注世道人心,聆听民众心声,善莫大焉。因此,我们更希望在两会上看到,代表委员们为民众的权益鼓与呼,为矫正不合理的权利配置而建言建策。
但同时解决民生问题、改善民生状态,不能够完全靠政府,因为其毕竟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完全的政策指令。政府应该担当足够的责任,而公众也需要以社会责任者的身份深入介入其中。在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是社会的观察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机力量,唯有这些力量聚合在一起与政府行政形成协调共振,社会问题才会解决得很实很彻底。所以,在我们感受到两会中清晰的民生脉搏时,不只是亲切和珍贵,还有责任和希望。
今年12道民生难题寻求破解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当前,破解摆在我们面前的12道民生难题成为今年的重要任务。
1.劳动就业: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
人口众多、劳动力过剩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今年我国将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就业促进法草案也将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2.社会保障:让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全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今后我国将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力争实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5亿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3亿人,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亿人。
3.医疗卫生:让买药不再贵看病不再难
买药贵、看病难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医疗卫生价格超出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由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牵头组建的班子正抓紧制订医改方案,总方向是发挥医院公共资源的作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医药使用效率,降低群众看病成本。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今年要推广到全国80%以上的县。
4.食品安全:为百姓严把“入口”关
从“苏丹红”辣椒制品,到“红心”鸭蛋,甚至到唇膏、口红,均已出现其“身影”……食品质量问题,如今让人谈食色变。食品安全工作当前仍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阶段,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地方保护和监管执法不力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有关部门正扎实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和餐饮消费环节监管关。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要重点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的黑窝点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查处一批大案要案,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
5.教育收费:莫让“钱”成求学路上“绊脚石”
教育乱收费近年一直位居价格举报之首。学校改制、联合办学、计划外招生等都成为乱收费的幌子。仅去年上半年,全国价格主管部门查处教育乱收费案件5231件。 根据教育部计划,今年将全面清理、规范和公布各级各类学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中央财政已预拨14.25亿元,确保春季开学时,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拿到教科书。目前,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已扩大到1.48亿农村中小学生。
6.司法公正:消除冤假错案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对司法不公的指责和批评,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群众对人民法院的热切期待。为维护社会贫弱者的合法权益,全国建立了3150多个法律援助机构,专职工作人员达1.17万名。最高人民法院正研究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今年1月1日起全部死刑案件的核准权统一由最高人民法院行使,从制度上保证死刑判决的公正和慎重。检察机关今年将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司法不公问题,全面开展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
7.安全生产: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年持续努力,去年我国安全生产状况已出现转机,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1.2%。确保事故不反弹,确保各项事故指标继续下降,“稳定好转”成为今年安全生产工作的目标。国家将对高危行业实施强制提取安全费制度,建立起企业安全投入的长效机制;正选择试点,逐步把煤矿三班工作制改为四班工作制,缩短工作时间。
8..收入分配:让百姓的“钱袋子”都鼓起来
“晒工资”近来成为网上流行话题,各行各业的网民都把工资条在网上贴出来。收入分配民心所系,我国不同行业间最高和最低收入之比从1990年的1.76:1扩大到2005年的4.88:1;今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9.企业改制:将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
“自办一个企业不如收购一个企业,外部收购不如和管理层一起收购”……这是社会上流行的说法。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穷庙穷和尚富方丈”的现象比比皆是,职工切身利益受损。企业改制不能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更不能以侵犯职工利益为代价。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在谈到今年要着力做好的工作时说,规范企业改制,严格产权交易和转让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各级国资委的重要职责,要继续严格规范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的各项规定,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10.土地征用:遏制滥占土地之风
“面广量大,花样迭出”是当前的土地违法现状,一些农民失去了靠土地生存的长远生计。去年前5个月,全国土地违法案件涉及土地面积达到12241.7公顷,同比上升近20%。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根据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文件,今年1月1日起,新批准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标准在原有基础上提高1倍。财政部将会同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土地调控政策需要,今后适时调整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等别和征收标准。今年国家还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
11.城市拆迁:房屋不能说拆就拆
房屋拆迁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决不能在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不能用损害群众利益的方式搞建设。为规范房屋拆迁,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严格依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拆迁规模。全国城镇房屋拆迁面积在2004年、2005年同比分别下降13.59%、40%的基础上,去年上半年同比下降15%。
12.环境污染:让天更蓝水更清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空前突出,污染物减排已列入“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环境出了问题,是多少年都难以扭转的。”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的话发人深省。从今年年初开始,环保总局对污染问题突出的一些地区和行业,采取“限批”的断然措施。同时,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关键环节,每半年公布一次各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