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离白宫“王座”还有多远?

2008-10-30 10:12:58    

11月4日美国人投票选总统,当天国会也进行部分席次改选,此役攸关两党在国会势力消长,各州战情激烈。麦凯恩、奥巴马两大巨头的白宫之争,扫荡着美国各州民心势头,牵动着国会议员的选战……

大选在即,“老麦小奥”马不停蹄

美国总统大选倒数计时进入第七天。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27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获52%登记选民的支持,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获42%支持。另根据路透社-有线卫星公共事务广播电视网(C-SPAN)-左格比民意测验机构27日公布的最新民调,50%支持奥巴马,45%支持麦凯恩。"

在美国大选史上,很少有在选前最后一周仍实质落后,却在最后一周扭转局势,反败为胜的例子。从1952年以来,只有里根在1980年,在选前最后一周民调落后的情况下,后来居上,击败总统卡特,赢得大选。

虽然在民调中落后,但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26日仍坚称自己能在大选中胜出。而与此同时,共和党阵营已经开始就竞选策略展开激烈的争辩。麦凯恩预测下周二将要留守到“深夜”,暗示双方票数将会非常接近,需要等候一些州的最后点票结果。随着大选进入倒数计时阶段,麦凯恩接受幕僚建议,采取与布什划清界线策略,而且切割越来越澈底。10月15日,麦凯恩在最后一次总统候选人辩论上,首次表明与布什不同挂。他对民主党对手奥巴马把他与布什划上等线反驳说:“我不是布什,
如果你要挑战布希,你应在四年前出来跟他竞选。”

然而,26日,奥巴马到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拉票,吸引了4.5万人来听他演讲,麦凯恩同日在同一城市拉票,只有大约1500人到场。一些共和党人也打破在投票日前保持缄默的传统,开始仔细分析该党的竞选策略,并公开承认麦凯恩将会输掉这场选战。随着选举进入倒数阶段,麦凯恩现时面对一个重要的抉择。假如他真的认为自己会输的话,他可能会希望后人忆起他时会记得,他是堂堂正正地战斗至最后一分钟的——否则他可能会用尽一切手段来对付奥巴马。

对于奥巴马而言,美国西部共有19张选举人票。拥有5张选举人票的内华达州可能会是奥巴马最难攻陷的堡垒,当地选民的种族倾向两两分化;科罗拉多州拥有9张选举人票,民调显示奥巴马在该州拥有微弱优势;对奥巴马阵营来说,预计最容易拿下的应该是拥有5张选举人票的新墨西哥州。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大选,布什在这三个州均凯旋。按照当前民调,2004年的民主党总统竞选人约翰•克里当年胜出的州奥巴马已经全数斩获,若能再得西部三州支持,入主白宫更是铁板钉钉的事。

虽然大选在即,但在最后几天内仍有三大看点。第一,投票日的投票率。一些州的新选民数量较大,很多新选民在三十岁以下,他们中多数会支持奥巴马。但如果投票日不出来投票,奥巴马胜率会打折扣。第二,未决选民的最终选择。目前的看法是,他们会把对布什政府的不满发泄到麦凯恩身上。以上两点都对奥巴马有利。第三,白人选民的种族认同。去年,在和希拉里竞选民主党提名时,奥巴马在俄亥俄州初选中落后十个百分点,在西弗吉尼亚州初选中落后四十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全美范围内,白人的支持票将决定民主党的命运。

无论是谁,都将面临一个“烂摊子”

当然,无论是谁入主白宫,最终都将面对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美国新总统将接管一个不稳定的超级大国,面临海外对美国实力的深深怀疑和美国影响力的急剧下降。

这是美国总统布什留给继任者的一个麻烦的世界——这些麻烦包括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以及被全球金融危机破坏的美国经济。

布什留下了大量未了的事务。除非取得不可思议的突破,否则,结束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存在,推动终结伊朗和朝鲜的核计划,促使中东签署持久的和平协定等任务都将落到他的继任者肩上。

新的美国总统很可能面临在伊拉克问题上的艰难决策。虽然最近对美国公众进行的民间调查显示,人们对伊拉克暴力活动减少表现了新的乐观,但大多数美国人仍然希望美国军队尽快回国。在美国军队将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组织推下台7年后的2008年,阿富汗爆发了最为血腥的战斗,与此同时,布什及美国的主要盟友发誓要增加美国在阿富汗的驻军水平。

在巴以问题上,布什是首位在总统职位上呼吁成立巴勒斯坦国的美国总统,但在他于去年帮助重启中东和平谈判后不久,和谈便陷入了停顿,巴以双方都公开表示要等待美国新总统的上任。

此外,美国新总统还必须决定布什总统在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发生后宣布的反恐战争的路线。白宫曾宣称,反恐战争能够避免美国再次遭受类似袭击。

再者,毫无疑问,当下一任美国总统接掌美国时,美国的经济会无比严酷——白宫本周预测失业率将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一些私营机构对2009年美国上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提出了警告。接下来,布什将于11月15日在华盛顿主持一次全球危机峰会,此次峰会的重点是为调整监管确定原则,从而可能把危机的最糟糕部分留给他的继任者。

“老少PK”,一切皆有可能
 
眼下,与老迈的麦凯恩相比,奥巴马被普遍看好。在众口一辞的夸赞声里,奥巴马飘飘然以至于带着些许“年少轻狂”的味道,大有总统宝座“舍我其谁”的架势。在许多本应低调或本可不出席的场合,他都非常高调地亮相且滔滔不绝地发表演说。而对于“已经写好总统就职演说词”的传言,他也等同于默认。

看起来毫无悬念了。还好72岁的麦凯恩仍在坚持。舆论只是赞叹他的“顽强”,似乎他明知必败也要站在那里。然而,万事皆有可能,何况是从一开始就充满戏剧性的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结局比过程重要,投票结果也比支持声音重要。在2004年总统大选中,《纽约时报》等42家报纸旗帜鲜明地宣布支持克里,多数主流的“声音”一度都以为克里必胜无疑。但最终小布什以微弱优势赢得连任。因此,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媒体宣布支持奥巴马,并不代表他就赢定了。再说,奥巴马十分明显的民调领先优势正在下滑,目前已从领先超过10个百分点下降到5个百分点,谁又能说激流下不是奔涌的逆流?

奥巴马最大的隐忧,还是布莱德利效应,即部分美国选民口头上说支持黑人候选者,实际上投票给白人候选者。布莱德利曾任洛杉矶市长,上世纪80年代两次竞选加州州长时民望很高,在各种民调里一直领先对手5个百分点或更多,最终却两次均以较大差距败北。如今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离总统职位最近的黑人,很难说他的身份与表现不会激发出这种错综复杂的效应。
此外,每个人的认识都存在局限性。从目前的情况看,奥巴马占尽优势,他反复提及的“变革”与“改变”也迎合了如今多数美国人在金融危机的洪流中求新求变的心理;而麦凯恩除了年纪太大、政治主张模糊外,还深受同为共和党的布什政府昏招频出之累。

但“奥巴马必赢”的定论恰好印证了人们在认识上普遍存在的局限性:看问题轻信现象,容易人云亦云。记得在民主党初选的时候,多少人支持希拉里,美国媒体、专家及民调也一度向希拉里一边倒,但后来形势急转直下,奥巴马出人意料地冒头并势如破竹。如今,奥巴马很难说不会是下一个“希拉里”,仅仅赢得粉丝无数、虚名一场。

任何事情没有到最后关头,就存在各种变数。奥巴马能否入主白宫,最终还得以选票而非民调定乾坤。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