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退民进”曙光初现

2011-08-19 08:47:56    来源:亚太博宇

近期证监会正协调有关部门,把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同加快国企整合、调整国资产业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扶持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房地产调控等多重因素的不断刺激下,大量国资通过证券市场重组整合现国有资产证券化乃是大势所趋……

整合加速首选上市

近年,国资整合、整体上市进程明显提速。数据显示,自2006年中央国资委明确提出央企调整目标之后,国资委直属企业已从当年的196户减少至2010年末的121户。截至目前,已经有40多家中央企业实现了主业资产整体上市,有力促进了内部资源整合,提升了公司市场价值。具体到各个省市来看,2011年,上海市国资的证券化率目标为:力争达到35%左右,涉及上市资产167 亿。"十二五"期间目标为:上海经营性国资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为40%,其中90%以上的产业集团经营性资产要实现上市。可见,上海国资企业证券化将在今年再次提速。

地方国资部门进行区域内国资整合的具体做法主要有:在国有资产整合基础上积极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提倡对国有大集团的非主业资产通过市场、横向合并重组等方式,有步骤、分阶段地加以剥离或退出,促进企业资产向关键领域、核心业务集中。近期部分地区出现资产整合提速的迹象,比如重庆,山东,广东,均陆续发生地方国资整合的案例,并且政府开始提出资产证券化率的指标,表明在并购重组政策的扶持作用下,以及在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房地产调控的不断刺激,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面临较为困难的局面下,除了卖地以外,进行国有资产证券化将是一条必经的道路。随着下半年地产调控的深入,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大将成为地方国资整合的直接推动力,预计将持续一段时间成为市场的热点主题。

剥离副业公平竞争

过去几年,央企的主要市场行为就是资产扩张。据国资委统计,2006-2010年,央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10万亿元,并购重组各类企业达2200多家。通过资产扩张,央企不仅规模大增,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和经营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以前大多数央企业务单一,现在几乎所有央企都涉及多元化经营,甚至尝试产融结合。用国资委的话说,目前,央企"内部资源的构成情况已经高度复杂化"。但从目前央企并购重组的情况来看,部分重组效果并不好,央企拼命铺摊子的同时,还加剧了同业竞争。对此,邵宁日前在内部会议上表示,央企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部分央企在并购中重并购、轻整合,不少央企并购战略不清晰,很多是机会导向,并购目标偏离企业发展战略。

8月份以来,国资委连续召开会议,探讨加速央企内部资源整合方案。国内外因素决定央企今后进一步扩张的余地有限,央企"十二五"期间的增长规模将会明显低于"十一五"期间,企业还可能面临严峻的阶段性挑战。因此,国资委将推动央企在"十二五"期间加速内部资源整合,由前期的"做大"转变为"做强"。这意味着,央企扩张步伐将放缓,整合前期并购资产成为新的工作重点。对于央企下一阶段如何进行内部资源整合,国资委特别强调央企要主动做好业务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就在8月份,三个央企宾馆酒店产权转让项目将迎来挂牌公告结束期。此三个酒店均不属于所在企业主营业务范围,挂牌价皆以亿元计。这三个项目意向如能成功,有望检验当前市场对未来超千亿酒店资产剥离的接纳程度。

民营经济蓄势待发

05年《非公36条》出台到现在,恰好是中小企业包括民营经济发展陷入怪圈的时期。一是国企改变了之前在精准层面低效率的状况,经营状况是历史上最好的。政策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如果国企的政策资源比较厚,相应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分到的就比较少。所以尽管出台了本身非常好的政策,但不去落实,就会出现我们经常讲的"玻璃门"等情况。二是,目前为止很多政策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2005年《非公36条》出台以后,配套政策没出台几条。如果没有具体的配套政策,没有具体的落实路径,不管是36条还是72条,出台以后最终还是会沦为政策白条。

不过以上情况可能面临改观。首次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级工作会议有望在9月份正式召开,一个正部级管理机构,或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制也正在酝酿之中。目前国务院办公厅全国工商联正在紧张的进行全国中小企业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说明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另一方面说明目前经济结构调整、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对于保证经济继续处于快车道,继续健康平稳发展非常重要。所以不管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会议本身说明决策层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重要性、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已经提到非常重要的高度来解决。不管出什么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可能成为一个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另一方面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这次《意见》的第一项措施即提出要打"玻璃门"。国家要求清理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领域的准入条件,除必须达到节能环保要求和按法律法规取得相关资质外,不得针对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在注册资本、投资金额、投资强度、产能规模、土地供应、采购投标等方面设置门槛。此外国家将采取十大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在市场准入制度之外,《意见》提出,公共资源的分配对民营企业应同等对待。不过多数地方不会针对《意见》再出台具体细则,而是将《意见》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地方"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规划和7个子规划中去。这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我们不能对《意见》的效果期望甚高。民营企业在发展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遇到的问题都是老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

政府职能正在转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国有经济分布过宽,国有企业业务庞杂,大量进入国有经济不具优势的一般性竞争领域,与"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目标国资经济布局有较大差距,如此背景下,中央做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决策。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步伐加快的重要动因。当前"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必须与时俱进,不能固守它过去的固有含义。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是合理的,在当时是很正确的选择。但是,市场经济初步形成后我们就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了。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经济建设已经主要是市场的事,而不再是政府承担主要责任了。政府也应相应地退出这个领域,而不再是总想唱主角了。西方议会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财税问题,政府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执行议会的财政法案,所以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但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所以我们转向市场经济后也要转向这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不能再是过去那种意义上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了,否则就是政府越位和缺位了,而且是走向非常严重的腐败了。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提法还可以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内涵已应转变为以公共财政为中心了。以公共财政为中心不是不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增加和减少政府都是财政问题,征税、减税都是财政问题。政府收支既不是越越好,也不越少越好,而是越适当越好,越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公平分配就越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地方国资重组改革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向市场又迈进了一步,在"国有"与"民营"之间向民营又开放了一些,因此本轮地方国企改革实质上更主要是政府改革,是政府职能的转变。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当外资、民企的发展达到相当程度和比重,特别是社会中介组织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日益凸显,政府不应再扮演台前幕后的市场主体角色,而应面向社会,平等服务于各所有制的市场主体。然而,不可否认,现阶段的改革历程,政府仍是最核心的推动者,这也决定了深化国企改革道路的曲折与漫长。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