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在铜风波中取得的只是暂时胜利

2005-11-28 09:40:59    

近日,由中国铜期货交易员刘其兵的神秘“失踪”引发的铜风波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继16日后,国储23日再次向市场抛出2万吨铜,铜价在此影响下当天出现大幅回落。不过,事情还远没有结束,国储和多头基金的博弈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此次铜风波始末

 

从本月15日开始,英国、乃至世界各大新闻机构相继爆出中国在伦敦商品期货市场的交易员刘其兵神秘失踪后,不少人当时就把伦敦期货市场这位交易员在积累了极大空头头寸后神秘失踪的事件比成了“中航油第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基准价也抓住这个市场“难得的机会”一路上涨。据它们估计,刘在LME的空头头寸为15-20万吨。

 

16日,在此消息影响下,伦敦金属交易所3月铜交割首日,每吨以4147元的高位收盘,表明向上的价格曲线依然在坚决地延伸。

 

同一天,北京。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下称国储局)向市场抛售了2万吨铜。一位参与了16日拍卖的人士说,以往国储局抛铜是半透明的,今天公开拍卖,而且在拍卖前高调宣传,“这次抛铜的方式很出人意料”。在拍卖公告里,国储调节中心称,抛铜是“为了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平抑铜价”。但是这好比溅起的水花,很快就被上涨的潮水淹没了。17日,LME3月铜收于每吨4165美元,4200美元的历史新高触手可及。

 

22日,当市场流传国储可能已经将1221日到期的铜展仓至 2006年或2007年时,LME3月期铜出现了120美元的下跌,多头集中性回吐成为最大的下跌动能。而近期在韩国釜山不断增加的库存也让多头如坐针毡。

 

不过,国储局的抛售行动并没有终止。23日,国储局再次向市场公开抛售2万吨铜。其中前三批均以流标告终,第四批竞拍成交于37850/吨。国储局随后宣布30日将再拍卖2万吨。与此相反,近期与国储争夺铜价的多头基金则采取了平仓方式收缩战线。LME铜价当日也出现大幅下跌。

 

神秘人物刘其兵与国储调节中心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因刘其兵而起。可靠消息称,刘其兵101日开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部分媒体甚至以“人间蒸发”来形容他的失踪。

 

“刘其兵在期货业内也算名气很大。”深圳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刘现年不到四十岁,已经在市场里十几年,“现在能在市场里做十几年的人已经算是非常资深了。”

 

据其介绍,刘其兵是国储调节中心进出口处的负责人,主管铜金属交易。接近过他的人士回忆,刘其兵黑发、浓眉,同时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热心人。老家在湖北省孝感市,在武汉获得了经济学学位。

 

期货业内几乎人所共知的事情是,国储局的期货业务均由国储调节中心来做,其中国外业务与大的进出口公司合作,国内业务则依赖于中粮期货的席位。

 

事实上,套保业务是期货市场的常用手法,国内铜供给方一般都以跨市套保降低价格波动的风险,为此多在LME建立空头头寸。LME价格一旦高于国内出现价差,铜供给公司将会用现货对部分头寸平仓,而现货的价格升水会弥补剩余头寸的损失。

 

不过,业内人士对刘其兵此次做空手法表示不解。首创期货的黄晓认为,惯常的操作原则应该是按照本国的贸易模式,确定期货方向;按自身的规模确定自己的交易头寸;按时间选择相应的合约。而这次做空显然违背了第一点。中国作为最大铜进口国却在国外做空,与自己的贸易模式不符。而国际基金炒家正是利用中国对铜的大量需求支撑铜市,开始狙击刘其兵的空头头寸。前述深圳期货交易员认为,国储调节中心去年在国内的大半年时间里做多铜市,在国内市场的呼风唤雨,充分建立了自己的信心。

 

据该人士透露,去年国储调节中心在国内市场获利颇丰,进账金额在7亿至8亿元人民币之间。若以在LME的空头始建于今年5月计算,彼时正值国储调节中心在国内做多刚刚结束,同时建立空头持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除了信心膨胀之说外,对于这笔饱受诟病的空头部位的建立,另有人分析认为是对国内宏观市场调控的误判。这类声音认为,做空的动机可能源于对今年年初国家宏观调控的预测,我国建筑市场将出现下滑,铜的需求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停滞。而目前铜价处于几十年的历史高位,也可能是刘其兵等人判断铜市将会达到顶端的依据之一,做空的巨大利润想象空间已成为难以抵挡的诱惑。按照他们的说法,“这笔交易明显是一个错误,与我国的消费结构不符。”

 

 

国储局在这次较量中暂时领先

 

国储和基金的博弈过程,可谓跌宕起伏。这注定将是一个“马拉松”式的过程。

 

有业内人士坦言,LME的铜价大跌,只不过是短线调整,其上涨势头仍未结束。经过短时间的大跌后,后市可能继续上涨。到时候基金是否会卷土重来,仍是未知之数。

 

对国储而言,目前也只不过是暂时处在上风。国储系列行动的基础是手中有铜,但是其手中到底还能有多少铜向市场出售呢?作为平抑铜价的系列措施,后市国储还将会祭出何种“利器”,值得我们关注。

 

而由刘其兵在LME建立的巨大空头头寸,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应该在1221日到期。是否如之前市场传言的那样国储已经把其展仓至 2006年或2007年,现在还不得而之?如果尚没有,国储是通过和多头通过谈判达成协议,还是到时候真的进行现货交割,也不得而知?

 

所以,我们只能把当前铜价的下跌当成国储的暂时胜利,因为后市还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之前在LME市场发生的几起多头基金成功逼仓事件,使我们对形势的发展只能暂时保持乐观态度。

 

此次事件再次暴露出监管的真空

 

其实刘其兵在出事之前,和巴林银行事件中的里森、住友事件中的滨中泰男以及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一样,都是“优秀交易员”,都有些视风险如粪土的味道。但常年在风口浪尖冲浪的工作特性加上个人私欲的膨胀,却最终让他们走上了“成名”的道路。然而,仅仅是前述两个原因,还不足以构成“事件”,更不足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个人的“擦抢走火”,充其量也就是他们自己“倒霉”罢了。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他们个人的“倒霉”暴露出方方面面监管监控的漏洞。在中航油事件中,陈久霖供称,其在“200410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如果那时决定斩仓,整个盘位的实际亏损可能不会超过1亿美元。然而……直到16日,集团才召开党政联席会议进行研究。”再加上其后在“请示”问题上一再耽搁,“结果,本来可以通过谈判争取到的利益和减少损失的机会就因此丧失。”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2004年春天的一个关于企业“走出去”的国际论坛上,中航油集团总经理兼新加坡公司董事长荚长斌还曾大谈新加坡公司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说本公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

 

无独有偶,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本次国储局期铜风波之前,国储局对交易员在LME的交易也有“严格的监控”,且因为我们是缺铜国,严格讲来“只能买不能卖”,但刘其兵还是把1020万吨期铜空单抛向了市场,其间数月之长,竟然无人查知!而据报道,在此前的2004年上半年,仅有的另一名交易员却被国家储备中心剥夺了下单资格,直接导致了1年多来只有刘其兵一人有下单权。

 

当然,个人的禀赋、性格、履历在巨大的利益和风险面前都是次要的,科学的监控机制才是我们必须拥有的现代管理手段。但我们看到的是,刘的“本单位”对其缺乏必要的监控,而拥有期货监督资格的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却根本就管不到刘其兵所在发改委物资储备中心的期货交易问题。

 

不仅如此,在央行和各大商行中普遍进行的衍生品交易等,也都是证监会期货部监管的“真空地带”。顺此推理,我们甚至还可以想出许多证监会期货部门这个专门监管“期货及其他衍生品交易”的部门不能监管的死角!

 

国储期铜风波还在进行中,国储局还在以2/次的速度抛铜,能否通过抛售压力压倒国际投机基金尚在未定之天。但不管怎样,刘其兵的“失踪”已经为我们的政府监管敲响了警钟。此时,我们的政府和大型国企最应当考虑的,是今后能否避免产生第二个陈久霖、第二个刘其兵。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