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主义”遮“望眼”

2011-10-10 11:21:34    来源:亚博联合咨询上海经济分析师 黄 峥

中美两国关系,不是以“主义”为基础的关系,而是各自以自己的“利益”为考虑建立的互惠关系。因此,莫让“主义”遮“望眼”,以己之利益去博弈彼之利益,是中美关系延展中的正常之道……
中美角力人民币
近日,美国参院程序性投票通过有关《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立项预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就此发表谈话,指出,美部分议员欲借人民币汇率议案,把其国内矛盾转嫁他国,既不公正,也违反国际通行规则,中方对此深表关切。
根据美国法律,这种故意压低币值的行为属于政府补贴。与以往有关人民币币值议案不同的是,此次参议院直接将“操纵汇率”与“贸易补贴”挂钩,使受到故意压低人民币币值行为影响的美国公司,可以寻求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据说这项由民主党参议员舒默作为主要起草人的议案,获得了参议院中民主党和共和党多数议员的支持。在提交该议案时,舒默预测该议案将以“压倒性票数”获得参议院通过,而后送众议院进行表决。这样,如果此议案在国会两院都获通过,成为等待总统签署生效的法案,那么,这将给奥巴马政府带来空前的压力。不过,来自众议院的消息表明,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并不准备把通过此项议案的程序排上日程。
贸易失衡非刻意为之
从贸易角度衡量一国汇率,应该考虑该国进出口总量的平衡状况。近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促进贸易平衡。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贸易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至1.4%,已处在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更趋平衡,与汇率水平相符。
中美经贸合作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中美贸易的现状是全球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的结果,美对华货物贸易逆差的相当一部分来自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转移,美国限制高技术产品对华出口也是重要原因。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有顺差,但服务贸易长期逆差。
推动双边贸易平衡发展,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事实上中方已采取积极措施,扩大自美国进口。在过去10年里,中国一直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据美方统计,美对华货物出口由2001年的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的919亿美元,增长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物出口仅增长67%。近年来,美对华出口增幅远高于自华进口增幅。逼迫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反而会削弱中美携手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努力。
在目前全球经济低迷、市场信心有待提振的情况下,一个团结合作、共克时艰的外部环境对世界各国来说都至关重要。美国国会参议院此时通过汇率议案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并可能导致我们不愿意看到的贸易战。从美国自身的实践教训看,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更容易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对经济复苏和市场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亚洲各国被迫选边
中美关系的起伏波动不仅事关两国发展,更是牵动着世界其它国家的利益,尤其是与两国关系甚密的亚洲各国。同中国的经济联系与同美国的军事同盟,使得亚洲各国在中美关系紧张时面临着尴尬的“选 边站”难题。下个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大戏”将是美国和中国之间力量与影响力的角逐。而现在,这场酝酿中的“战斗”就已经给亚洲国家出了一道尴尬的选择题——中国还是美国,到底要选哪个?
中国现在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韩国和大多数南亚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但是,这些国家同样与美国有着重要的军事联系。同时,中国还在采取一种伺机而动的策略——利用自己不断增长的经济力量把这些亚洲邻国拉到自己的影响力范围之下。一个更加有耐心的政策对中国来说才是好事,因为到2020年中国将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美国将仍然是世界军事霸主,甚至在中国的太平洋领域范围内,美国都是杰出的军事力量。但是,由于经济和军事实力通常依靠经济实力的发展,美国在太平洋领域的领导力终将不持久。
由于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平均每一美元中就有40美分是从中国借来的,中国间接地“金援”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力量。即使这一地区的美国盟友打算加强同美国的军事联系,他们还是会担心美国的资金问题将使其在太平洋的势力萎缩。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建设自己的军事力量。如果中美之间越来越倾向于把对方的行为和联盟理解为一种威胁,并通过各种“不友好”的方式做出回应,20世纪的历史已经给我们敲过了警钟。
“利益”与“主义”
中美两国有关人民币币值,也就是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近两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和缓了争议的严重性。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消费市场不振,导致其进口相对减少,客观上减轻了人民币汇率的可争议性;另一方面,美国也希望世界上其他经济体能够强劲复苏,进而带领世界经济走出阴霾,而中国正是这样的经济体,甚至是唯一可堪此任的经济体。现在,美国经济正在持续复苏中。但是,与以前危机过后的景象不同,这次经济复苏,并没有带来美国国内就业的相对增长,由此给马上就要面对选举的美国政府和国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就业没有复苏的原因,在工会等劳工组织看来,就是因为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工作岗位被转移到了美国以外。这些岗位之所以留不住,其主要因素,经过层层推演,最终被归结为贸易往来中的汇率问题。这也正是人民币币值问题被重新炒热的背景之一。
中美关系中的币值问题以及其他贸易摩擦,不是因为中美两国间往来甚少,而是因为往来太多;不是因为从这种往来中获益太少,而是获益太多。从冷战时代开始建立的两国关系,经过后冷战时代以至今日,经济关系和民间交往,正是在政治关系的起伏中,在贸易摩擦时强时弱中,持续地加强。
应该说,中美两国关系,不是以“主义”为基础的关系,而是各自以自己的“利益”为考虑建立的互惠关系。大体而言,从冷战至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并没有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相反,正是在这样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下,中国逐步融入了世界,开始参与到世界性的事务当中,并发出了渐强的声音。
其实,客观地看,中国上世纪70年代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其主旨正是向那些与中国“主义”不甚相同的国家开放。而中国也正是在向这些国家的开放中取得了最大的“利益”。中美关系也好,中日关系也罢,都非是以“主义”为基础的国家关系,但是,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交往,对今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成就的达成,是绝然不可或缺的。因此,莫让“主义”遮“望眼”,以己之利益去博弈彼之利益,是中美关系延展中的正常之道。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