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新一届政府尚需新的治政思路
2008-03-24 10:19:49
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工作分工,新一届国务院开始全面履行职责。然而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对着近年来少有的严峻形势:国内经济CPI疯狂上涨、楼价高位徘徊、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等问题;外部环境也差强人意,原油价格高企、国际金融震荡、美欧经济放缓。面对这些问题,新的领导班子该使出何种招数来应对……
分工明细领导班子开始全新履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新一届国务院开始全面履行职责。会议研究确定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工作分工;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工作规划》,决定将《国务院工作规划》提交即将召开的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根据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国务院直属机构和单位的设置,对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进行了精简和规范。同时会议还着重研究了当前工作。会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各自职责,抓紧落实各项工作部署。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从国务院一系列高层人事任命中,我们发现除了现任总理温家宝和副总理回良玉之外,十七大之后,尚未公开国家职务的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和政治局委员张德江、王岐山、刘延东,都将在政府中安排职务。不久前在东北工业大省辽宁担任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被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负责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而前北京市长王岐山也将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具体分管金融和外贸。至此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领导的第二届财经领导班子正式成立。重组后的新财经班子,在面对CPI上升、股市泡沫、资产泡沫、港股直通车、汽油柴油供应、耕地保护、外汇储备、通胀等一系列问题时,能否灵活准确的运用各种调控措施,社会各界将给予高度的关注。毫无疑问,人们希望受益于新财经班子的宏观调控,而不是相反。
“以人为本”折射治政新理念
中国的改革经历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探索阶段;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的蓬勃发展阶段;全面审视改革成效、寻求合理调整的理性阶段,迄今已经近三十年。可以说,在初级阶段,各地、各部门为引进外资,竟相攀比优惠政策,甚至低价免费出让土地开发的状况,对于唤醒沉睡的中华大地,打破大量仍处于简单的农耕、手工生产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有其历史的必然;而在全面推进市场化阶段,出现了所有部门、各行各业掀起的办“公司热”以及“十亿人民九亿商”的“下海潮”,在启动内需、挖掘内潜、搞活经济诸方面,的确对旧的传统理念与计划生产、统一调拨经营模式,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也使得整体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而在现阶段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纯粹的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双面刃效应。
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过度市场化必然导致“一切向钱看”的拜金狂热,乃至愈见明显的社会分化与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社会公正、道德廉明、救死扶困、平等福利等等,皆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削弱。因此,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对改革的模式进行精细的反思与理性的布局。事实上从中共十七大开始,中央高层对市场化的利弊得失,已有了相对清醒的认知和调整。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全民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都要相继出台,城乡社会救济保险等公益措施也在逐渐铺开。因此可以预言的是,新一届政府将把“以人为本”作为治政的新理念。
秉持“一保三防”政策更多倾向微调
过去几年中,全国人大集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法律,为日益市场化的中国经济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例如,人大去年就批准了加强对个人财产保护的《物权法》,并在修订、合并以往企业税收法规的基础上颁布了《企业所得税法》。今年由于没有出台重大法律的计划,政府似乎更多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政策微调上,以更好地应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普遍存在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及其他经济失衡问题,以及与一些国家的经贸关系等。中国政府旨在通过这些改革更好地应对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诸多挑战。
从去年11月访问乌兹别克、俄罗斯,到近日的政府工作报告,温家宝频频谈及内地股市泡沫、资产泡沫、港股直通车、宏观调控成效、深圳地下钱庄、汽油柴油供应、经济增长速度、耕地保护、外储备、通胀等问题。但从温家宝的谈话来看,一如他强调经济只是偏快并非过热一样,对股市、楼市,他也是强调要防范出现泡沫并非要挤破泡沫。
有分析人士指出,温家宝近日表明的经济调控目标可概括为“一保三防”: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核心,同时要防止通胀恶化、防止股市楼市出现泡沫、防止国际收支继续严重失衡。要达到这一目标,单一的利率、税率、汇率政策都不能奏效。越来越多内地学者提及“丁伯根法则”,即要实现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政府必须拥有不少于目标数量的政策工具。内地财经界相信,中央下一步调控经济势必打出组合拳。但在此目标之下,能否灵活准确地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和措施,达到宏调预期成效,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财力事权匹配深化财税改革
各级政府为履行好其事权,必须解决所需的财力来源问题和财力使用的效率问题。可以说使各级政府财力与其事权相匹配,才能使各级政府都能提供本层级上应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履行好政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政分配责任和公共职能。
在这方面中国目前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欠发达地区普遍感到财力严重不足,二是许多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基层(县级以下)存在财政困难,三是与前两者密切相关、在中央未赋予地方举债权的情况下,地方各级变相举借债务的规模不小、问题不少。解决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制度建设问题,则是实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目标的关键。
要使财力与事权匹配,首先要在制度安排层面解决好一个重要问题,即分税制中的财权配置(税基配置)问题。我国复合税制中的二十多个税种,哪些应归中央,哪些应给省,哪些应放在市、县,哪些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应处理?共用税和如何处理,以及地方必要的税种选择权、税率调整权、收费权,都属于这个层次的问题。
新一届政府显然要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上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为更好地完成2008年预算,全国人大财经委提出建议,要加快研究确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支出标准。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重点,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在2008年内,研究提出初步方案。